2019年11月17日下午,西南大學經濟治理學院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第5期缙雲經聲論壇,邀請北京大學曆史系包茂紅教授,在B201報告廳舉辦了“戰後國際環境治理模式比較研究 ”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院副院長高遠東教授主持。學院師生200余人參加講座。
講座伊始,包茂紅教授表達了自己初來西南大學激動的心情,同時表達了對學院邀請的感謝。講座過程中,他先解釋了環境主義的起源,並且指出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在環境主義的起源方面存在著差异的看法。然後闡述了美國環境主義的興起、類型、影響和特點,而在歐洲方面,主要講述了歐洲綠黨的興起和發展以及綠黨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宁静綱領,並且結合實際分析了德國綠黨爲什麽會乐成。緊接著包教授講述了發展中國家環境主義的興起,還舉了肯尼亞的綠帶運動這一事例,深刻地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環境主義的特點。最後,他總結了國際環境主義的啓示,一是環境主義運動是治理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之一;二是環境主義運動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力量在政府,更在民間;三是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主義運動是一個全球地方化的過程;四是研究國際環境主義運動的曆史可以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
接著,現場多位同學向包茂紅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包茂紅教授詳細地回覆了在場師生的問題,分享了自己的體會。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主講人簡介:包茂紅,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世界環境史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德國Bayreuth大學、美國Brown大學學習進修,主要研究領域包罗:環境史,亞太區域史,世界近現代史等。著有《森林與發展:菲律賓森林濫伐研究(1946-1995)》(2008)、『中國の環境ガバナンスと東北アジアの環境協力,北川秀樹 監譯』,(2009)、 《環境史學的起源和發展》(2012);編著《東亞的價值》(2009)、《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公共外交》(2012)等;譯著《環境與曆史:美國和南非馴化自然的比較》(2008)、《水俣病》(2012)等;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多次赴國外進行學術交流,足迹广泛亞非歐美和澳洲,擔任多家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和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