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事情制度 > 正文
西南大學經濟治理學院財政金融系黨支部關于推進西南大學金融教育革新發展的實施辦法
宣布时间:2021年04月14日 14:35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根據中國金融發展新形勢、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和學生反映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提出未來5年內推進西南大學金融教育革新發展的若幹意見。

    一、中国金融生长的新趋势、新形势对金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

(一)中國金融發展正處于互聯網、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大數據、金融科技革命帶來的偉大的變革時代。互聯網金融、手機銀行移動支付、數字貨幣、金融區塊鏈技術、供應鏈金融、科技金融、産融結合、PPP模式下的政銀結合、並購重組、資産治理、金融大數據工程、量化投資等新興金融業態和金融生態環境正在形成,正在日益沖擊著傳統的金融機構與債權意義上的金融思維和金融邏輯,在金融傳統的融資功效基礎上,金融的融智功效與風險治理功效大幅度提升,傳統銀行業面臨巨大的挑戰。盡管目前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發展總量不大,但是發展前景一片看好,而且已經對一些銀行構成巨大挑戰,加之在經濟新常態下的經營風險沖擊下,銀行業新一輪裁員、減員潮開始興起,金融專業人才就業形勢逐漸變得日益嚴峻。

而與此同時,新興金融業態對風險精算與治理、量化投資、資産治理、財富治理等智力高端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供給嚴重不足,金融人才結構性供求矛盾逐漸凸顯。衆所周知,金融總是與風險相伴隨的,沒有風險的金融是不存在的,金融風險與生俱來,金融與風險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並不存在此消彼漲的關系,金融活動自己意味著杠杆化,杠杆就有風險。金融的基因外貌上雖是資金的融通,實質上是通過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的一種跨時間、跨空間的資源配置活動。沒有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就沒有金融,也沒有風險,更沒有收益,分離的時間越長,風險就越大,其中以股票爲載體分離的時間是永久性的,所以風險是最大的,但收益也是最大的。故發展金融,就意味著風險要上升,關鍵是要將風險控制在社會可以蒙受的範圍內,不要出現系統性風險。而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形成的金融業務,不學金融專業的人其實都能做,例如民間金融活動,但是,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後的風險如何控制,則需要專業的技術和人員,這就需要培養真正有高技術含量的金融風險治理和金融创新人才。但是,金融创新人才需求者主要是金融机构的总行或总部,需求量有限;只有金融風險治理是所有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都需要的高端金融人才,而金融風險治理需要大数据分析需要進行科學的量化投資分析,而這恰好是我們今後金融人才培養的重點偏向。

    (二)中國金融發展正處于國家經濟與發展戰略轉型升級的新時代,對金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經濟新常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帶一路、自貿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城鄉一體化、供給側結構革新、農業現代化戰略、農村精准扶貧等國家發展戰略的推進,對金融創新型人才、國際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培養具有國際化意識和金融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在課程體系設置、招生、人才培養、實習實踐等環節需要有新的辦學思維。

    二、学生对西南大学金融教育革新生长提出新期待

     201769日下午,在舉辦的《西南大學首屆金融教育發展論壇》上,部门畢業生和非畢業生代表就金融學本科、金融碩士和金融學術型碩士教育發展提出了若幹意見和問題,具體意見和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金融學本科教育反映的意見和問題

1.課堂講授後,教師很少部署作業,學生感覺沒有事做,無法通過作業對當天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使得學生空閑時間較多,有的甚至迷戀上網,學習風氣下降。

2.部门老師課堂講授的理論陳舊,更新速度慢,很少聯系現實熱點問題講理論,導致理論與實際脫節嚴重,學生無法用所學理論解決現實金融問題。建議學院多開設一些實踐方面的課程和與時俱進的熱點金融課程。

3.部门老師課堂教學單調乏味,缺乏聯系金融熱點問題的案例討論,啓發性、研討性教育不足。

4.少部门老師過度依賴教學PPT,一字不漏照念PPT,很少有教學發揮、討論,有些課程教材和PPT內容基本上都是文字,很少有深奧難懂的內容,學生完全可以自己看懂,像這類課程應該接纳邊講理論,邊講案例。否則,會使課堂單調乏味,導致學生缺乏上課興趣。

5.數學教學深度不夠,教材選用太淺,應當選用同濟大學主編的《高等數學》。

6.少部门老師教學進度部署不合理,導致期末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7.《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應該部署幾次在實驗室的業務流程操作教學,目前理論與實踐教學有些脫節。

8.課堂上,教師缺乏與學生交流溝通。

9.大一入學時,對金融專業不了解,應該開設專業導論課,讓老師對金融專業的發展形勢、就業趨勢和金融專業學習要求等做一個全面的介紹,以便讓學生做好合理的四年學習規劃。

10.專業選修課职位嚴重偏低,部门學生基础不看重專業選修課,教師可能對專業選修課也不重視。

11.應開設差异階段的金融專題講座和專家學術報告,讓學生與金融前沿問題接軌。

12.實習實踐教學嚴重缺乏,建議在假期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實踐實習的機會,與金融機構建设密切的相助聯系,加強實踐實習基地建設。

13.與其他綜合性大學相比,西南大學金融學本科專業特色和焦点競爭力到底是什麽,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二)关于金融硕士教育反映的意见和问题

    1.專業課授課中,專業技术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

2.課堂案例教學缺乏,對學生啓發式教育不夠,建議將更多課程開發成案例討論課。

3.學生感覺課程太少、或沒有作業,太自由了,感覺課後沒有事情做。

4.應該加強就業引導,給學生提供更多更詳細的就業信息。

5.學制2年,時間太短,不知道要讀哪些须要的書,感覺2年下來學的知識不夠。

6.金融實踐問題的研究能力訓練不夠,或沒有機會訓練,導致學生畢業後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不高。

7.應加強學生對金融數據挖掘技術、金融軟件操作應用的教育,提高學生的金融數據分析能力。

  (三)关于金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反映的意见和问题

1.部门研究生學習不適應,需要合理引導。

2.部门研究生不知道要讀哪些文獻,也沒有相應的考核辦法。

3.專業性不是特別強,求職經驗不足。

4.《經濟學研究要领論》應提前半年開課,讓學生早點受益。

5.學術氛圍不足,建議在全體研究生中定期召開學術沙龍。

6.督促和引導每位研究生畢業至少需要發表1C刊焦点期刊學術論文,訓練學生的研究能力,讓學生有事可做。

   三、对接市场需求,今世金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执法規範與道德倫理意識。金融人才培養首先要立德樹人,历史上许多几何金融风暴都是由金融从业人员自身亂作爲帶來的,不講金融職業道德成爲金融風險爆發的最大隱患。同時,金融是一個服務行業,首先需要懂执法、遵守職業道德規範,了解金融規程,講究金融禮儀。因此,加強學生金融法、金融道德、金融規程、金融禮儀教育十分重要。除了學校開設的政治思想課程外,我們在金融碩士中開設了一門課程《金融倫理與職業道德》,專門講金融法、金融倫理與職業道德;但是我們的本科生沒有開設,只有《金融法規》作爲金融規程教育,《金融倫理與職業道德》是欠缺的,需要通過專題講座、專家講座進行彌補。

(二)理論邏輯分析能力。金融人才培養,首先要著重培養金融的理論邏輯。學金融、做金融,首先理論上要知跟知底,要能夠進行嚴密的理論邏輯分析。爲此,人大、清華等高校對金融學本科生、專碩、學碩、博士培養都分別遴選制定了文獻閱讀硬性任務,要求差异層次的學生必須讀完該層次規定的主文獻,才气作爲授位的一個基本條件。讀不完這些文獻,理論功底就不達標。人大副校長、全國金融碩士教指委副主任吳曉求、清華大學宋逢明教授等,特別反對金融碩士長時間在外實習,因爲有些考生是從非金融專業考過來的,金融理論都還沒有足夠地掌握,就過早地把學生推向實習實踐,是在耽誤學生的寶貴學習時間,他們主張金融碩士培養的第一要務是夯實理論基礎。所以,應該說,目前在所有的專業學位中,實習實踐時間最短的可能就是金融碩士,教指委規定不少于3個月。爲了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下一步我們需要制定完善各類層次的主文獻閱讀,有些主文獻進行課程教學配套,例如某門課程教學需要部署該門課程的閱讀主文獻,學習人大的做法,考試時適當增加主文獻相關理論內容,任課老師應向學生配套部署閱讀任務,並進行须要的課堂研討。

(三)專業問題解決能力。專業問題解決能力就是要能提出解決金融問題的系統方案,具有解決金融問題的卓越能力。爲此,我們在金融科碩專門設置了《經濟學研究要领論》、在金融碩士中設置了《金融統計與分析要领》,在金融本科生中設置了36學時的《金融研究要领與論文寫作》,而且作爲必選課或專業特色課,全面加強金融研究要领論教育。論文的寫作是全面檢驗學生能力的一種要领,需要導師精心指導。這裏需要指出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對金融學本科生論文指導,有些老師並不重視,這是學生反映的一個突出問題,這會影響學生對本專業的整體評價,也會影響後續招生和培養。雖然本科生論文沒有研究生論文的開題論證形式,篇幅也短,但還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學生的滿意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對于專碩論文,我們開始逐漸適應了選題形式,諸如問題診斷型、調查研究型、案例研究型、金融産品設計型、金融業務流程優化型、可行性論證報告等。但是,對于科學碩士選題,我們似乎又陷入了一個誤區,爲了模型化、實證化,各人都選關系型研究題目,都青一色地做“什麽對什麽”的影響研究,不僅題目老套,缺乏新意,而且多數題目不接地氣,不具有時代感,不具有熱點性,這會影響今後學位點評估。我們可以不妨看看人大、北大、清華等高校科學碩士的題目,都是追蹤熱點問題進行研究,表述具有新穎性、多樣性,並非千篇一律,有些從問題角度、有些從理論角度、有些從政策角度來表達題目,而即便要模型化、實證化研究,也可以把題目表述得豐富多彩,具有學術性、具有吸引力。

(四)創新與風險控制能力。金融的焦点是要不停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需求的客观变化需要不停创新,金融创新就自然需要加強对新的金融风险的控制,这就需要我们加強学生对金融风险控制技术、要领和能力的训练。下一步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怎样培养高质量的金融風險治理人才,并成为我们的特色和优势。

(五)開放、競爭和危機感。隨著中國經濟快速融入全球化進程,並逐漸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等主導著世界經濟進程,我國金融的開放、國際化與競爭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如何順應新的形勢,提高金融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增強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競爭意識、危機意識,也是我們需要加強研究的。我們既希望于在本科生中通過金融學、國際金融學等課程的雙語教學、豐富國際金融熱點問題的討論,也希望通過加強國際相助培養提高金融科碩、金融專碩培養的國際化水平。這些我們正在逐步落實中。我們還希望通過老師們提高科研國際化水平,在學生中通過雙語學術講座傳播科研结果。同時,爲了應對競爭日益猛烈的就業形勢,我們不僅需要通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塑造專業品牌來提升學生就業競爭能力,也需要加強對學生危機感、挫折感教育,讓學生學會在逆境中生存與發展。

   四、西南大学金融教育革新生长的若干措施

(一)金融學本科教育革新措施

1. 西南大學金融學本科生屬于“寬口徑”培養的大專業學生,在通过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进行“厚基础、重能力”培养基础上,通过开设《金融風險治理》《金融研究要领與論文寫作》《金融数据工程技术与应用》《农村金融与微型金融》等课程突显专业特色,在牢固农村金融传统特色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的風險治理能力、数据挖掘分析能力、逻辑分析与写作能力。

2. 專業必修課實行分班教學,差异老師在同一學期上同一門必修課,接纳統一教學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改卷標准;

3. 專業必修課需要遴選至少一門經典主文獻配套閱讀和考試,適當配備一些外文文獻部署給學生閱讀,形成課外作業,寫讀書心得;

4. 加強平台課程重要焦点課程專業特色課程建設和投入力度,深入推進特色金融專業精品課程建設,這些課程原則上配置三星級以上教師授課,實行統一命題考試。

5. 加強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重复率控制在30%以內,實行論文答辯按一定比例淘汰制,修改及格後進行二次答辯。

6. 積極探索本科生專業分流後立即推行“導師制”,由專業老師帶領學生制定大學學習計劃、從事科學研究訓練和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7. 建设教師教學質量考核機制,爭取設立教學質量考核專項獎勵基金,對學生反映教學效果較差的老師進行約談並酌情減少課程教學任務。

8. 建设星級授課教師評價機制。依托學生對任課教師的綜合評分,每學期開展“星級授課教師”評價,作爲授課教師年度獎勵和部署課程的重要依據。

9. 積極組織特色專業申報质料,爭取2018年建成市級特色金融專業。

(二)金融碩士招生與教育革新措施

1. 2018年起实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双轨制招生,分班培养,积极加強招生宣传发动事情。

2. 加強教学案例开发与教学推广。加速生长西南大学MF教學案例開發研究中心,完善中心組織機構。嚴格執行金融碩士必須參加教學案例開發或橫向課題研究的政策,要求每個學生在MIS系統必須提交案例報告。

3. 制定合適的主文獻閱讀指南和閱讀考核要求;

4. 加強学位论文的尺度化、规范化流程和质量控制,重复率控制在15%,通過預盲評、正式盲評和答辯三個環節進行論文質量控制。

5. 对接金融实务部门,聘请“讲座型专家”,加強金融应用型、热点问题的教学。

6. 加強实习基地建设和金融硕士网站建设。

(三)金融學科學碩士教育革新措施

1. 盡快啓動金融學碩培養方案的修訂事情;

2. 對主文獻閱讀指南進行科學論證和修改;

3. 加強学位论文的尺度化、规范化流程和质量控制,重复率控制在15%以內,增設預盲評環節;

4. 加強学术性硕士对金融理论问题的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争取将“在《今世金融研究》发表论文在评奖学金时视同C刊對待的政策”正式納入學院研究生獎學金評定政策。

5. 積極探索實行暑期夏令營活動,挑選優秀碩士生源。

(四)金融學本科網絡遠程教育革新措施

1. 科學制定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

2. 積極開發遠程教育精品視頻課程。

   五、西南大学金融教育革新生长的师资保障措施

1. 2020年,師資總量達到30人规模,加速引进财政学、金融数据挖掘、金融風險治理方面的教师。

2. 積極入會重慶市財政學會、重慶市金融學會,利用學會平台,爲老師們創造良好的與實務部門交流和項目申報的條件。

3. 積極建設3個學科平台,分別是“西南大學農村金融與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心”,“西南大學財政與金融研究中心”,“西南大學綠色金融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分別部署全系老師進入這些中心任職或從事學術研究,通過科研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4. 建设師資上課基本門檻機制。爲研究生上課,上課教師必須取得博士學位或副高以上的職稱;沒有獲得博士學位的老師只能上本科生的課程。

5. 师资培训计划。向学院争取经费,全力支持金融大数据应用分析技术、金融風險治理、量化分析、金融研究要领等课程的师资培训,勉励教师们到海内外高校访学,提升研究能力。

6. 學術交流計劃。積極打造創新團隊,利用西大金融論壇,開設學術交流平台,推動師生學術交流,積極鼓勵青年老師們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7. 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應至少在“西大金融論壇”做1次學術報告。

8. 每年召開一次“西南大學金融教育發展論壇”,聘請專家學者對金融教育熱點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