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院党委通过党委理論學習中心组聚会会议、教职工政治理論學習、专题党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形式,组织全院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宽大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把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作为最高追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事情学习实际,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配合富足新征程應探索數字金融新路徑
西南大學經濟治理學院教學辦公室主任、經濟系副教授 王小華
以習近平同志爲焦点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創造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曆史奇迹,開啓了紮實推動配合富足的新階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花样、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革新開放,促進配合富足”。配合富足關鍵在“富足”,落腳在“配合”,沒有富足就不行能有配合富足。其焦点在于構建富足與配合二者貫通融合的關系,爲富足而配合,爲配合而富足,最終形成有機的一體;其實質是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全體人民共創日益發達、領先世界的生産力水平,共享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互聯網作爲新時代發展的紐帶,更是不行阻擋的“時代洪流”。數字經濟浪潮正以勢不行擋之勢席卷全球,數字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及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經成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數字金融作爲一種將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各類數字技術與傳統金融服務深度融合的新型金融服務,获得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其迅速發展對社會經濟産生了巨大的變革,深刻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與事情。其中,數字金融有助于暢通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助力實體經濟技術創新、産業升級和財富增長來創“富”;更有利于提高服務普惠性,讓金融爲更廣大人民利益謀大同、共富足來“共”享。因此,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啓配合富足新征程,應全面探索數字金融新路徑,具體需緊緊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面向配合富足,要结构數字金融基建
一是深化數據治理與共享。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將數據作爲生産要素參與分配,金融機構要積極探索建设涵蓋收罗、處理、分析、使用的全流程治理體系,統一數據標准規則、做好分級分類,建設企業級數據字典和數據資源目錄,著力提升數據准確性、有效性和易用性。同時,綜合運用區塊鏈、多方宁静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在保障原始數據不出域前提下規範開展數據共享,實現數據可用不行見、數據不動價值動。
二是提升數字基礎設施效能。綜合功效定位、區域漫衍、電力保障等因素,統籌規劃建設設施先進、信息廣聚、服務高效的國家級數據服務中心。運用雲計算技術穩妥推進系統架構向漫衍式偏向轉型,探索建设行業公共算力基礎設施,支撐金融瞬時高並發、大流量業務對計算資源的需求,爲金融業務高效運轉注入強勁動力。
三是加大数字金融人才培養力度。明確數字金融人才气力要求,制定权衡微觀個體的、統一的能力量化標准,全面評估數字金融人才气力成熟度。有效規劃數字金融人才成長门路,通過政府引領,整合社會優質資源,鼓勵數字金融人才在傳統金融科技企業、垂直金融科技企業、互聯網公司、銀行機構等企業之間相互流動,成爲複合型人才。
二、面向配合富足,要深化數字金融應用
一是發展數字信貸,深耕實體經濟。金融機構運用數字技術不光可以推動審貸放貸流程智慧化再造,綜合工商、稅務等多維數據綜合研判企業經營狀況,降低研發、運營、風控成本,提升融資服務效能;也可以據此構築廣連接、易觸達的服務網絡,建设全流程“雲上辦”“掌上辦”的服務觸點,運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掌握企業生産經營全鏈條“數字足迹”,提高信貸資金的可得性;還可以充实發揮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優勢加強對産業鏈和供應鏈生産經營主體的數字化認知,掌握差异行業、差异領域企業資金需求的類型、周期、規模等特點,准確識別融資需求真實性,動態監測信貸資金流向流量,通過更多元、更智慧、更精准的數字信貸産品爲實體經濟“輸血供氧”。
二是發展數字理財,助力財富治理。金融機構應穩妥推動數字金融在客服營銷、投顧投研、估值定價、風險治理等環節的探索應用,在客戶畫像、客戶分層以及客戶全生命周期治理方面加深對客戶理解,從而在營銷、投顧、客戶治理等方面爲客戶提供越发精准的差異化、定制化的産品及服務,爲各類客群提供越发精准化、精細化的理財服務,助力配合富足目標的實現。
三是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産品多樣化。應用數字化渠道、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結果,提升保險行業效率、降低成本,推出更多普惠性的保險産品;運用數字技術實現風險管控、合規治理、運營決策等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運營治理平台建設,爲消費金融、現金治理、家族信托等創新業務順利開展創造條件;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電子支付服務,推進移動支付在民宿、農家樂、鄉村旅遊點等便民服務場景使用,進一步加大對鄉村産業發展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廣具有“結算+融資”功效的小微企業卡、鄉村振興卡和智慧校園卡等普惠金融産品。
三、面向配合富足,要彌合數字金融鴻溝
一是纾解城鄉間數字金融建設鴻溝。金融機構要精准分析農村居民生産生活的現實金融需求,重點研發服務“三農”客戶的專屬産品、服務,同步重視線上APP的“小而精”和線下金融服務的宣傳推廣。全面實施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範工程,推動構建“線上線下买通、跨金融機構互通、金融與公共領域融通”的新型服務渠道,建设“一點多能、一網多用”的惠農綜合服務平台,推動農業供應鏈資金流、商流、物流深度融合,將金融資源精准配置到農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二是破解群體間數字金融應用鴻溝。金融機構需聚焦老年、少數民族、偏遠山區、殘障等人群日常生活中的高頻金融場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打造適老化、民族版、關懷式移動金融産品,運用智能移動設備延伸金融服務觸角,通過體驗學習、嘗試應用、經驗交流、相助幫扶等手段增強用戶數字素養和金融素養,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深度、廣度和溫度,讓守正向善的科技創新结果更多更公正惠及更廣大勞動人民。
三是緩解機構間數字金融發展鴻溝。大型金融機構要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以數字化轉型爲契機,通過能力輸出、技術輻射、同業協作等探索以大帶小、以強扶弱的協同發展新模式,激活全行業數字化經營動能。中小金融機構要立足實際,充实掌握地緣優勢,善用外力、相助共贏加速數字化轉型,努力構建“共享、普惠、宁静”的數字化生態“朋友圈”,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構建差異化競爭力和精益治理體系,賦能地方經濟和小微企業康健發展。